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第484章居安思危

關燈
第484章 居安思危

生於憂患,死於安樂,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下》。

意思是處在憂慮禍患中可以使人或國家生存,處在安逸享樂中可以使人或國家消亡。

別的不提,就拿宋朝來說,建國之初,皇帝還是很有野心的,也存在一定的危機意識。

趙匡胤兄弟統一“天下”,建立大宋帝國,可他們的子孫,在經歷二十五年的宋遼戰爭後,與遼國簽訂澶淵之盟。

遼宋約為兄弟之國,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、絹20萬匹,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。

檀淵之盟的簽訂,給兩國帶來了百年和平,此後宋遼兩國百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,禮尚往來,通使殷勤,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。

遼朝邊地發生饑荒,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,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,遼聖宗“集蕃漢大臣舉哀,後妃以下皆為沾涕”。

就這樣的和平,讓大宋放松了警惕,一味的想著賠錢了事,也不想收覆燕雲十六州了。

而遼國同樣也是如此。

1009年,蕭太後病死,兩年後,就在蕭綽去世後的第十五個月,韓德讓也隨之去世。

接著,遼政權內部又開始發生分裂,遼再也無力大規模興兵南下。

宋遼的無能,給了女真人機會,導致金國的崛起。

不可否認,檀淵之盟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,“生育繁息,牛羊被野,戴白之人,不識幹戈”,此後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。

節省了巨額戰爭開支,歲幣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百分之一。

避免了重兵長年戍邊的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,以極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。

同時還促進了宋遼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,有利於中華民族的經濟發展、文化繁榮、民族融合,可謂是一舉多得。

但是,澶淵之盟之後,宋朝真宗、仁宗、英宗三朝“忘戰去兵”,禁軍河北軍和京師軍“武備皆廢”,只剩下陜西軍可用。

馬知節、曹瑋、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擠,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權,王欽若和陳堯叟深獲寵幸,以至於導致慶歷增幣。

百餘年沒有發生大的戰爭直接導致宋、遼雙方兵備松弛,後皆為女真建立的金國擊敗。

遼國殘餘勢力只得西遷,在西域建立西遼茍延殘喘,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,被迫向金國稱臣。

如今郭浩控制了女真,把危機扼殺在搖籃,但沒有了女真的制約,遼國的結局也發生改變。

郭浩占據河西走廊,切斷遼國與西域的聯系,同時分散黨項羌人,都是在先發制人。

但是他這種先見,終究還是不被人理解,這次郭浩西征回來,沒有大肆慶祝,就是一種反思。

幾十萬大軍,半年消耗的錢糧無數,大臣們嘴上不說,可心裏都在抱怨。

燕雲十六州都收回來了,長城都修到西北了,郭浩還折騰什麽,地盤太大了真的好麽?

郭浩在回來的路上,就已經下達了旨意,除了駐軍外,還要派遣官員,遷徙百姓。

吏部、戶部的聲音都很大,就是不敢當著郭浩的面說,建國不過十多年,人口增加並不多,如今郭浩到處占地盤,讓他們上哪去找人。

官場的弊端郭浩知道,官員的難度郭浩也知道,治理國家還需要這些官員,所以郭浩也就沒說什麽。

只要征戰沒結束,朝廷就一直需要面對這個問題,哪怕是人口置換,那些少數民族也需要時間適應漢人的生活。

所以女真的方式並不可取,郭浩不再要求置換人口,但是教化百姓還是要做的,只要條件允許,就都去耕種。

這就是對西北地區的後續安排,郭浩盡量平靜地過渡,不惹出其他事端。

只是他這樣做,也不能打消和的呼聲,尤其是一些商戶貴族,誰讓郭浩對他們的打壓,遠超歷朝歷代,反而對百姓盡量照顧。

朝廷要打仗,錢糧從哪來,自然是從賦稅來。

而賦稅的大頭在誰身上,自然是從商人身上,商人多加三成,而百姓只加了一成。

所以為了安撫商人,郭浩也不敢做的太過,這次見好就收,在等兩年再說。

只是這樣更會加劇百姓的安逸,郭浩始終在考慮,怎麽才能讓百姓保持鬥志!

思來想去,郭浩覺得有件事他該做了,為了讓天下人有危機意識,他決定賭一次!

八月,初一,大朝。

郭浩端坐在大慶殿之上,下方來了很多官員,平時不需要參加的王公貴族也來了。

郭浩看著下方的文武百官,由於人數眾多,所以顯得有些擁擠,官員的距離很近,有的甚至站在了殿外。

“今天是八月初一,朕把諸位都叫來,結果這大慶殿竟然裝不下……”

郭浩此話一出,官員們都是心裏一動,陛下終於要擴建皇宮了麽?

只是擴建皇宮的建議,官員們已經提了很多次,郭浩這次說大殿太小,官員們不明白他的意思,也就沒敢皆話。

“之前有人建議朕,說汴梁地處黃河流域,有水患,不如遷都洛陽,朕沒答應。”

說到這裏,郭浩又頓了一下,看了看大臣們的反應,發現沒有人說話,這才繼續說道。

“不知諸位愛卿誰記得,朕曾經說過一句話:天子守國門,君王死社稷!

當時你們誰也沒在意,但朕,可不是隨意說說!”

……

郭浩一句話,掀起一片嘩然,大臣們都有一種不好的預感。

陛下這是什麽意思?

“既然汴梁不適合定都,那麽咱們就遷都,朕決定去北方,大宋五行屬木,北方屬水,水利木,北方才是大宋國都最合適的選擇!”

聽到郭浩要往北遷都,大臣們緊張的神經有松了下來。

有燕雲十六州在,契丹就打不進來,郭浩想要向北遷都,只要不是燕雲十六州,也不是不可以。

這時禮部尚書李昉站出來道:“不知陛下要遷往何地!”

郭浩看著他緩緩說出兩個字:“幽州!”

……

一時間,朝堂上一片寂靜,他們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,剛剛郭浩說的是幽州?

李昉也是不可置信,忍不住又問了一遍:“陛下說的可是易州?”

易州同樣是北方,和幽州相鄰,可是畢竟不在燕雲之地,相對能安全一些。

可郭浩卻再次強調:“天子守國門,汴梁坐擁兩萬禁軍,這還是朕裁剪的結果。

這兩萬禁軍什麽都不做,作為大宋最精銳的力量,諸位不覺得有些浪費麽?”

此話一出,有人終於忍不住了,只見趙普站出來道:“陛下不可,幽州地處北方,而且臨近契丹,如果遼軍舉兵南下,大宋社稷危矣!”

趙普說的,正是所有人擔心的,一個國家滅亡的標志,就是都城被攻破。

郭浩把都城定在幽州,豈不是送到人家眼皮底下,就算遼國不想打,恐怕也會忍不住誘惑。

趙普說完,其他大臣也跟著附和,這些大臣此時竟然難得的團結,出奇的一致。

郭浩就靜靜地看著這些大臣,他很想拍案而起,大罵這些大臣,大宋的軍事實力他們都知道,可他們就是不相信。

他們口口聲聲說為江山社稷考慮,可實際上都擔心自身安危,擔心失去他們現在的地位。

之前支持郭浩的大臣此時也不理解,郭浩這麽做實在太冒險,稍有不慎萬劫不覆。

縱使郭浩是千古一帝,大宋國力也是一時無兩,可遼國的實力同樣不容小覷。

大臣們說了一番,發現郭浩不為所動,於是紛紛跪下,請郭浩收回成命。

然而郭浩看著下面的大臣,卻閉上了眼睛,說出一段意味深長的話……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